当传统产业遇上智能制造:纺织产业能否迎来“第二春”?

[发布时间:2018-05-25点击量:3686]

近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发布了“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明确了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提出“未来5~10年纺织智能化制造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支撑纺织产业走向生态、绿色、低碳、高端,并向新兴产业领域深度拓展,进一步提高纺织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国防安全贡献度”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路径。本文将带您抢先听听发布会上专家们的声音。

传统工业思维模式待改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随着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其他因素影响,纺织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已从2011年的43.9%下降到2015年的5.3%。

“未来5-10年,智能制造是我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走向高端的可靠保证。”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说。不过,他在调研中发现,数量众多的纺织企业尚停留于传统工业思维。装备不互联,工艺不互通,产品不互动,组织架构层次多,制造规模化,产品同质化,要素成本高,竞争乏力。

“共性技术为发展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奠定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纺织产业要成功转型,迈向智能制造,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装备互联、消除信息孤岛。“在制造过程中,通过对机器所产生的各种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统计、分析和反馈,将结果用于优化制造过程,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俞建勇说。

机器换人凸显人才与科技瓶颈

以机器换人,是纺织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显性标志。但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目前最紧缺的恰恰是具备纺织制造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知识和能力的各层次人才。”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坦言。

多年前,纺织产业需要优秀的挡车工、机修工、营销业务员,随着纺织产业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急需熟知纺织流程特征的机器人工匠、网络工程师、自动控制工程师等各类各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这类人才的缺乏还反映在教育领域。”贺燕丽表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老化、缺乏学科交叉、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

除了人才匮乏,推动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科技资源也很薄弱。

目前,国内属于纺织行业的化学纤维制造、纺织、服装服饰行业的年度研发投入强度都低于1%,居于制造业32个行业的中下游。

“理论上,企业都有销售收入3%的研发投入,但投入的研发资金主要用于硬件设施的引进、更新,真正用于智能制造相关关键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普遍偏少。”俞建勇说。

而国家对于纺织产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为此,俞建勇建议,以纺织制造为主体,跨领域组织联合相关力量开展科技攻关。

转向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装备制造等的发展,推动纺织产业制造技术从自动化、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纺织产业向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转换。

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纺织服装电商交易总额达4.45万亿元,是2012年的2.4倍。纺织服装产品线上营销正日趋成熟。

“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驱动、用户全流程参与的新一代纺织服装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说。

“纺织产业智能制造,不仅包括以计算机数字控制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而且要重点突破实现泛在感知和互联条件下的网络化制造。”孙晋良说。他期待,以智能制造引领我国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发展,在我国传统产业中率先走向高端。